二维码 关注我们 130 4089 8962 186 6532 3713

探索:为什么要进行资质改革?资格改革的发展历程-中国建筑业资质改革历程全面梳理

来源:常见问答 阅读量:152 发表时间: 标签:

导读

1998~2014年的8年,我国的建筑业踏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来源:好伙伴建筑资质服务中心


前言

在当下,我们都知道资质是建筑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着工程是否可以顺利运行的重大作用,如果建筑行业没有资质而私接工程的话,无论是无资质企业和包工头,还是将工程分包给无资质企业和工人的建设单位,都会受到严厉惩罚。被查到后予以取缔并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资质的等级、类别、范围关系到企业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与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1998~2013年的15年,我国的建筑业踏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出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标志着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建筑业法规体系和建筑市场运行体系已基本建立,建筑业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

在这8年中,我省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增长。建筑业增加值、年施工生产能力、劳动生产率等各项经济指标都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通过深化改革,建筑企业结构更趋合理,全省建立了综合总包、专业分工、社会化协作的建筑业三级总分包体系。通过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转包、违法分包和挂靠行为得到一定遏制,建设领域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取得明显成效,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进一步夯实,建筑业输出兴业呈现出新一轮增长态势。

随着建筑业改革不断深化,建筑市场监管、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等方面都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建筑业管理的工作重点和管理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企业服务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依法行政使建筑市场更加规范有序,促进建筑业的发展,是建筑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


“法人管项目”阶段(1998-2013)

1998年3月朱镕基就任国务院总理后开始推进的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大大加快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建筑业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较早的行业,在新一轮改革中又一次被推到改革前沿,建筑企业的改革大戏再次精彩上演。

199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正式开始实施,随后《招投标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等一批法律法规和规范陆续发布,建筑市场管理向法制化、规范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建筑率先提出“法人管项目”理念,进一步丰富了企业项目管理的内涵。

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中铁工、中铁建、中交集团等建筑央企陆续上市,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一批江浙民企通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崛起,如中南建设、南通三建、南通四建、龙信建设、金螳螂装饰、浙江中天、浙江广厦、亚夏股份等一批优秀民企发展迅猛。

2001年,时任中国建筑总经理的孙文杰首次提出“法人管项目”的理念,而后创新了“法人管项目”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为“三集中”,即“资金集中管理、大宗材料集中采购、劳务集中招标”,通过“三集中”管理,实现企业体系管理的精细化和法人管理的集权化与集约化。中国建筑提出的区域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精细化管理、国际化协同的管理理念逐渐被行业内认可,成为许多优秀建筑企业运营管理基本做法。2003年中建五局率先提出的“三次经营”理念,而后又总结提炼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圆图”理论模型,丰富了“项目法施工”和“法人管项目”模式的科学内涵。

2001-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以20%左右的增长率稳定上升。2009年,“4万亿”救市计划实施,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确保建筑业平稳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弊端。2010年开始,建筑业产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显现出下行趋势。建筑业产值规模虽然保持了快速发展,但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显不足,发展模式粗放,发展质量不高,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较低,管理手段落后,建造资源耗费量大,技术进步较慢,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诚实守信的行业自律机制缺位。

这一时期的重大影响事件主要有:建筑法正式实施、招投标法发布、项目管理规范、法人管项目、住房制度改革、三峡工程、“4万亿”、高铁建设、金融危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

从2014年开始,为解决建筑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资质改革,实现个人质资和企业资质并轨并逐步加强和完善。

01中国资质改革历程

  • 2014年11月

    住建部将专业承包资质由60个压缩至36个。

    2015年

    取消了建筑智能化、消防设施、建筑装饰装修、建筑幕墙4个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

    2015年10月9日

    住建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的资质换证调整为简单换证,取消对企业“资产、主要人员、技术装备”指标的考核。

    取消《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关于国家级工法、专利、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等考核指标要求, 对于申请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不再考核上述指标。

    2016年10月

    住建部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取消(除各类别最低等级外)注册建造师、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持有岗位证书的现场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指标考核。

    2017年4月

    正式取消园林绿化资质。

    2017年6月

    住建部印发《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拟删去对企业注册资本金、上缴营业税、企业经理、财务负责人、一级建造师数量、设计人员、工法数量、信息化等要求

    2017年9月

    取消工程咨询、物业管理一级、地质勘查等资质。

    2017年11月7日

    住建部印发《关于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拟取消建筑施工劳务资质审批,设立专业作业企业资质。

    2018年3月8日

    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废止《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实施意见》的通知。

    2019年1月1日起

    建筑工程企业资质将通过电子方式申报和批准,包括建筑企业的资质证书。

    2019年7月25日、8月28日

    发布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部分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延续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制的通知》及《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告知承诺申报情况的公示》

    2020年7月2日

    住建部发布 《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标准框架(征求意见稿)》 。

据统计,目前共有593项企业资质类别、等级。其中:

施工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有138项;(改革后压减为40项,压减71%)

工程监理资质类别和等级34项;(压减为21项,压减38%)

工程设计资质类别和等级395项;(压减为65项,压减83%)

工程勘察资质类别和等级26项 (压减为7项,压减73%) 。

此次改革后,资质类别和等级数量将减少为133项, 压减77%。


02资质改革解决哪些痛点


从上述改革过程中可以看出,国家对资质的申请和审批都有简化的现象,提高了审批效率,降低了资质申请门槛,甚至有些资质直接取消,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些没有资质的企业来说,想要顺利接到工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会有些建筑企业为了承接工程,只能通过挂*其它企业资质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但这种行为一旦出现,会严重引发建筑市场的混乱,为解决这一严重的现象,建筑资质必须要得到改革。


资质改革后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比如拿申请建筑资质方面的问题来说,改革前,企业申请建筑资质首先需要进行人员的考核,其次还需要准备好公司的材料组卷进行上报后才能申请,改革之后就方便许多,企业只需以书面形式承诺符合审批条件,行政审批机关就可以根据企业的承诺直接作出行政审批决定的制度,既加快了企业获得资质证书的效率,又缩短了获得证书的时间,使建筑企业能尽快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审批流程。


03资质改革后行业发生哪些变化


1)工程业绩变得更为重要

以上改革制度实施后,专家核查小组会在资质申请后的6个月审批决定环节中,对企业业绩进行实地核查,所以企业需要更加重视业绩,所以就会造成很多企业申请不通过的问题,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因为企业业绩不达标,所以工程业绩就会变得更为重要。


2)“挂*”将受到强有力的制约

全国社保联网正式完成以后对于建筑人员资质挂*来说可谓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目前资质改革后建筑行业目前最关注就的是一人一证,而且查处“挂*”就会变得更加简单,全国社保一旦联网后,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独立的社保账号,一个人如果拥有多个地区的建造师证件将直接会被社保系统查出来。所以人证分离的挂*后期将不复存在,今后建筑企业想要并且长期取得资质承接工程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施工团队才可以,这样一来,那些不具备自己人才团队的企业就会被拦在资质门槛之外,即使是取得资质也不是长久的,随时都会因不符合建设主管部门的动态核查要求而被收回资质证书。


3)总承包资格申报困难

资质改革是为了改变目前建筑市场弱肉强食的现状,但对于已经拥有多个一级和特级资质的大型建筑企业来说,淡化资质并不意味着取消资质。资质改革后,总承包资质门槛提高。当总承包资格申报越来越难时,就会造成材料稀缺、价格昂贵的局面。


04资质改革后建筑业企业应对措施


针对大型企业

1)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人力资源的管理是新资质环境下工作重点,也是难点。新规定对人员的要求非常细化,既要有相应的高级管理人才,还要有基层现场管理人员;既要有专业的注册类人员,还要有专业的技术工人。每个现场人员的管理岗位不能重复,一个人在一项资质下只能担任一个角色,不能“重复利用”,这就对企业的人员数目和梯级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企业应正视当前问题,认清形势,着力培养自有人员,摒弃外借、挂*等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违法行为。


2)管理维护资质管理中各项软件系统

“四库一平台”暨住建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发布平台,包括企业库、人员库、项目库、信用库,四库互联互通,以身份证可以查人员,以单位名可以查人员,以人员可查单位。能够动态记录工程项目各方主体市场和现场行为,有效实现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监管的联动,全面实现全国建筑市场“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目标。在建设部推广使用的“四库一平台”中,认真及时地更新企业各项资料及报表,是维护企业资质能够正常使用的必要条件。注册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的数量及施工业绩的录入与备案都要保证及时有效,避免因为更新不及时导致企业不能满足资质项下条件,给资质使用蒙上不诚信的阴影。


3)积极应对主管部门动态核查

新标准下建设部对企业的资质管理考核由以前的申报考核、年度考核改为申报考核与动态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筑业主管部门,定期对建筑企业网上快报进行审查,并按不低于10%的比例不定期对辖区内建筑企业进行实地核查,这一核查方式对企业保持资质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必须随时保证现有资源符合自有资质标准的要求。


针对中小企业

1)从组织构架上做好施工分包

大量的中小施工总承包企业,以后想单独总承包工程肯定是越来越难了。通过改制重组可以向高等级资质上进步,但要想一步进入工程总承包,希望较小,中小企业需要积极考虑加强合作,抱团取暖,可以就从组织构架上做好施工分包的准备。随着社会进步和建筑业改革的深入,承包方式的变革是大概率的必然趋势,所以大量的中小总承包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发展方向。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事情总要有人去做,但传统的模式肯定行不通了。中小企业做专做精,才是企业发展之道。


2)提升企业净资产规模

盈利是企业的首要任务,新资质管理环境下,建筑业企业要做好内部管理与市场经营的对接工作,确保施工任务顺利完成,通过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盈利能力,积累扩大企业净资产规模,便于资质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资质的提升又可以提高企业投标经营的门槛,促使企业提高施工生产能力,形成良性发展体系。


3)提高资料管理能力

资料管理是资质管理的基础。重视资料的积累,既方便施工环节的追溯,又方便二次经营变更索赔,还可以为企业积累业绩,证明企业的发展历程。由此可见增强资料管理工作对施工企业的重要意义。

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阶段(2014年以来)

建筑业的发展虽然一路历经风雨,但始终在持续前行。随着PPP模式的推广、“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美贸易战等一系列新时点的来临,建筑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2014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用合同指南(2014版)》,大大促进了PPP模式在全国各地的快速推进,PPP模式给建筑市场带来了深刻变化。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部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7年境外业务完成营业额11382.9亿元,同比增长7.5%,新签合同额17911.2亿元,同比增长10.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已占境外业务总量的近一半。2018年全国有69家企业入围国际承包商250强,上榜企业数量蝉联各国榜首。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改革战略,这一战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投入结构、排放结构、动力结构以及分配结构,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建筑业的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一次挑战。

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他提出了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从规模增长速度来看,近年来建筑业经历了从高速到缓慢再到平稳的发展过程,建筑业数量型、速度型发展态势有所弱化。从发展质量上来看,建筑业在装配化、绿色化、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向高标准、高品质、高效益发展又前进了一步。但建筑企业应当因势而变,坚持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强自己,相信未来可期。

近几年重大影响事件主要有:PPP模式推广、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营改增、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宪法修正案、中美贸易战等。

回望过去,思考未来。2019年,我们又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世界面临着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形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挑战无数,困难重重,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们的能力和智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新的起点,认真回顾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思考新中国建筑业70年的经验教训,从中吸取智慧和能量,更好地迎接挑战,谋求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新中国就是在苦难中诞生,在磨难中成长的,新中国建筑业也是在困难中壮大,在竞争中发展的。

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遇到诸多艰难险阻,但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相比,与当年美苏的围追堵截、新中国孤立无援相比,目前的困难应该不算什么!新中国建筑业在经历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阶段、准军事化管理体制阶段、企业承包经营管理阶段、项目法施工阶段等这五个发展阶段的磨练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及教训,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当前中国建筑业正处在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审时度势,沉着应对,做好自己,做强自己,就一定能够攻坚克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既定目标。

(本文转载自建筑前沿,作者鲁贵卿;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关注建筑资质服务中心,获取最新建筑政策

消息提示

关闭